二、文章书写(40分) 材 料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目标和任务,要求“广泛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,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,加快建设体育强国。” 这为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指明了方向。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,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 规划,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。加快实施全民健身战略,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,既是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要求,也有利于推进体育发展事业新格局的构建。 二十大报告对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,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 展”作出战略部署。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对体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谋划,旨在满足人民群众 便捷智能体育需求、鼓励研发推广数字运动、推进大众健身、促进全民健康。面向未来持续推出新理 念新举措,在体育领域以信息化数字化培育健康新动能,对助力实现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具 有深远意义。 材 料 2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,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、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,而现有公共体 育资源供给不足,特别是体育场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。群众对健身的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,大量 财政资金却投入到了大型体育场地建设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上,而投入到群众身边的小型、多样、 便民、利民的“口袋形”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较少,致使体育场地资源供给不足。同时,现有公共体 育设施源的权、责、利划分不清。目前,我国较多地方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仍然停留在体育行政部门 推动的层面,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不够,致使很多群众认为公共体育场地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。但是 我们从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看出,在全国体育场地中,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2.43 万个,占1.43%;场地面积0.95亿平方米,占4.79%。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.05万个,占38.98%; 场地面积10.56亿平方米,占53.01%,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占比极少,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 较多,但是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,因为安全责任、经费和人力成本给学校带来较 大压力,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基本上无法实现全时段开放。 目前,现行的部分地市的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,并没有真正纳入城乡建设总 体规划,公共体育场地数量类型和开放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。体育设施布局规
划的滞后,导致了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,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。因此,如何优化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,提升全民健身的可及性和便利性,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首先,政府应加大对小型、多样化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,特别是在社区和居民区周边,建设“口袋型”体育场地。这类场地不仅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健身的需求,还能促进社区的互动与交流,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同时,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运营,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。
其次,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责任,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。体育、教育、城建等多个部门应共同制定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规范,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及时发布体育场地的开放情况和使用规则,提高场地的使用率和透明度。
此外,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解决公共体育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,减轻学校在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和经济负担,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,定期组织开放日活动,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设施。
最后,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体育资源的管理效率。通过建立智能化的体育场地预约系统,方便群众查询和预约场地,提升使用体验。同时,借助大数据分析,了解群众的健身需求和偏好,合理规划体育设施的布局和建设。
综上所述,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需要从优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入手,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。只有通过多方协作、资源整合,才能真正实现“人人享有体育”的愿景,促进全民健康,助力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。